【商業分析】個人化折價券面額經驗談

Alyssa Chen
SiouDataDiary
Published in
4 min readMar 22, 2020

--

從過往「統一面額」,根據消費者樣貌consumer persona,轉換成「個體化面額」。

在這個電商當道的時代,低價競爭似乎已經成為常態,精明的消費者通常會比價比價再比價。而在低價競爭這時代之下,在資源成本限縮之下,我們會利用分眾行銷對於不同的客群在不同的時間點、不同的內容去做推播。這篇文章比較針對過往在某電商產業,在「折價」這件事情曾經做了什麼樣的事情?

問題產生?

行銷業務單位只丟給一個任務:「要提升APP點擊量與購買人數回應率

好,在接到這個需求時,每次接到需求,冷靜後開始動動頭腦,自己思考脈絡要釐清,就是如何誘發消費者進行點進去的動作呢?而在人文社科人的頭腦中,感性的力量又出來了—「消費者去做有溫度、有共鳴的溝通是很重要的!」

而行銷活動內容是我們不可控制的因素的條件之下,有句話形容很有趣—婚姻與價格是很相像的事情,結婚與降價是不需要理由的,而離婚跟漲價一樣則必須花很多時間與力氣去說明,也就是當你漲價的話,要花許多力氣與消費者溝通,何況又是低價競爭的電商產業。

因此,決定從「折價券」這件事情下手,為什麼呢?因為在當時環境發現其實當時折價券的發放較為粗略,大多在同一品項是「統一面額」的發放。

我想到家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件事—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,再加上當時我過於執著客單價的提升,但對於行銷單位來說,只是要求「回應人數與回應率」的提升。

在等等條件下,我開始在想,難道你拿到/看到越高面額的折價券就會使用嗎?何況在泛泛產品中都對折價券有滿滿限制,例如滿2500,才能折500的諸多限制。因此決定將「統一面額」的發放,轉向如何去做「個體化的折價」

個體化的折價

為能更了解消費者對於什麼樣子的品項更感興趣、更有共鳴。可以從喜愛的品項下手,通常假設我們有十大品類,我們可以計算出消費者購買數量於十大品項中與全體相比之PR值,可以近一步瞭解為什麼我們的平台是何種品項吸引他。若使用金額的話,很容易受到較大金額的偏頗,例如一隻好幾萬的手機或電器商品與20元的零食。

PR值是什麼?乃指百分等級(percentile rank,縮寫為PR)

附上R basic code in compute PR value percent_rank(x = “missing”) # S4 method for missing percent_rank()

除此以外,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於每一項商品「價格敏感度」區間大致落在哪裡,這樣才能知道最能打動人心的折價金額應該要落在哪裡?否則就算給再多的折價面額,卻並非其所需,很容易就失去、浪費與顧客接觸點。

因此,必須真正了解顧客的全貌狀況,再配合先前有提過傾向時間因素,像是回購週期,或是把會員分為差異性角色:新顧客、主力顧客、瞌睡顧客或是沉睡顧客等不同角色,(詳細可回顧:顧客價值評估工具 — RFM、FCAI、NES), 並在每個不同場景交互配合,如此,才能讓的會員再看到折價訊息時,更有共鳴、興趣地點擊下去,達到有效地溝通。

當然,折價券面額不僅於上述這些處理方式,也可嘗試透過會員資料進行一些統計推估方式,檢視折價券使用愛好習慣—時間、假日非假日,甚至是離期限多久等多因素進行多變量分析,可進一步修正既有的會員發放折價券活動設定,也可以針對尚未有訂單的新顧客去做推廣,加強推銷力道與強度。

折價與訂價的奧妙

而這次的個人化折價研究,讓我對於定價這件事情也更產生許多的好奇心,雖然大部分都是在做一些統計推估與Dataming相關研究,相較「個人化」的研究,但同時也回過頭去開始檢視過往成功企業,如何去做「整體化」的定價,原本活生生售價的研究經驗,例如為什麼不做「 半價活動、而是做買三送一?」看了幾本書籍比較,有點想法非常有趣,下回再一起紀錄(深怕自己腦袋忘記,還是得紀錄一下)

「聽懂問題」、「理解問題」再「發現問題」

上述是分享過往於研究實戰中曾經做過的案例研究,雖然必須辛苦業務單位更細緻地進行折價分群的後續動作,但此結果也帶來相當不錯的成效,效益整體比統一面額發放還要高。在此同時也了解更享受於與不同單位進行溝通與分享,也發現不同單位、想法角色的不同。同時,也感受到對於研究這件事情「聽懂問題」與「理解問題」以及「發現問題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所以這也是我很享受於分析的過程。

🙋為了可以更了解,讀者對這篇文章是否有所收穫,如果你:
1. 覺得還不錯:1–5個拍手;
2. 曾經有相關痛點感同身受:6–20個拍手;
3. 有深刻的幫助或感受:21–50隨便你拍!
📪 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!📪

--

--

Alyssa Chen
SiouDataDiary

大學與研所主修社會科學,研所開始接觸程式語言,想要透過人文觀點並以資料解決社會/商業問題的好奇心,分享一些分析觀點,與生活點滴。